本文目錄
內容如下:
1、紅運堂、興隆堂、高升堂、添壽堂、金玉堂、財滿堂、前程堂、順多堂、喜樂堂、福旺堂,無憂堂。
2、吉利苑、天喜苑、泰來苑、安康苑、恩貴苑、祥瑞苑、同樂苑、鴻運苑、慶賢苑、德旺苑、澤厚苑、賜福苑。
3、吉祥廳、如意廳、功成廳、名就廳、花好廳、月圓廳、福祿廳、財壽廳、康寧廳、亨通廳、榮華廳、富貴廳。
4、墨梅閣、秋菊閣、茱萸閣、牡丹閣、月桂閣、紅蓮居、翠竹居、百合居、紫藤居、玉蘭居。
5、洞天福地、一路福星、壽山福海、福至心靈、福壽齊天、福壽綿綿、福齊南山、福祿雙全、福壽無疆、福慧雙修、福壽綿長、福如東海、福孫蔭子、福壽年高、福惠雙全、福壽康寧、福地洞天。
夢見會議室有什么寓意
做夢夢見會議,其寓意因會議的情形而定。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夢見會議室有什么寓意相關內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夢到會議室的運勢:
愛情指數:65%;
財富指數:95%;
健康指數:78%;
事業(yè)指數:68%;
好運顏色:紅色;
吉利方位:南。
適宜:宜納畜,宜裁衣,宜教牛馬。
忌諱:忌探病,忌除服,忌歸岫。
夢境解析:
夢見開會,一方面是近期工作壓力的'體現。另一方面則象征做夢的人的決斷力,與外界溝通的方式等。
夢見自己在會上沉默寡言,說話很少,預示著你是個個性嚴謹,在工作中很注意把握分寸的人。
夢見自己在會上言辭激烈,非常具有煽動性或說服力,預示著你會通常自己的影響,解決目前遇到的問題。
夢見會議室里一團混亂,局面嘈雜,意思是預示著工作中可能將遇到困難,面臨危機,或是在面臨決策時,感到思緒混亂,難以抉擇。
夢見召開公眾大會,大家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你,這樣的夢預示著你會成功地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的某個難題,取得成功,得到認可。
夢見在會議上遭到噓聲,意思是預示著你可能有些不自信。
2007年12月18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正式開工建造,中國館的設計方案——東方之冠,也首度公布于眾。“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中國館聯(lián)合設計團隊總負責人兼總建筑師何鏡堂院士昨天在開工現場講述了中國館的設計理念,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為中國館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中國館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今年4月25日,中國館建筑方案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公告一出,立刻得到積極響應。截至6月15日,共收到344件應征方案,經過層層篩選,最有沖擊力的3件作品脫穎而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上提煉。”何鏡堂院士告訴記者。目前,這個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中國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建筑概況:中國館座落于世博會規(guī)劃核心區(qū),它將成為世博會園區(qū)的點睛之筆。地理位置:位于世博園區(qū)A片區(qū),世博軸東側,從世博園區(qū)浦東主入口一進場就能看到這座宏偉的建筑。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為16.01萬平方米。建設進度:2007年12月18日開工建設,2008年11月28日土建結構封頂,預計2009年9月底竣工。建成后的中國館,由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的國家館、3萬平方米的地區(qū)館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整體效果形成國家館“居中升起”、地區(qū)館“水平展開”,把地區(qū)館用基座平臺的形態(tài)映襯國家館。層層出挑的造型,在夏季可形成上層對下層的自然遮陽;中國館的外墻將選用可利用太陽能的合成材料;景觀設計加入了小規(guī)模人工濕地,可實現循環(huán)自潔,成為生態(tài)景觀。
編輯本段全球華人拿出344件方案
中國館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今年4月25日,中國館建筑方案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公告一出,立刻得到積極響應。截至6月15日,共收到344件應征方案,經過層層篩選,最有沖擊力的3件作品脫穎而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上提煉。”何鏡堂院士告訴記者。目前,這個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中國館,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編輯本段“古”意“新”解透露新鮮氣息
作為世博會[1]主辦國建造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期盼。細細品味,中國館的設計方案中凝煉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同時,這些傳統(tǒng)元素“古”意“新”解,透露出新鮮氣息——
中國紅
中國館大面積地采用了大氣、沉穩(wěn)的“故宮紅”作為建筑物的主色調,色彩奪目,又容易被世界理解。
體承天地
在中國館組成中,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東方之冠
“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高聳于上,宛如華冠;地區(qū)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qū)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是國際建筑設計的重要理念。
斗冠造型
國家館以整體大氣的斗冠造型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時,傳統(tǒng)的曲線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這種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tǒng)建筑的當代表達。
“規(guī)”“回”統(tǒng)一
中國館的空間組合秩序由“規(guī)”與“回”兩部分組成,它們都源于中國傳統(tǒng)城市建筑的原型。“規(guī)”源于傳統(tǒng)中國建筑的儀式化空間。在象征自然本質的中心對稱空間模式中引入人的步行,從而使單個空間演變?yōu)橛袑哟芜f進感的空間序列,這正是故宮中空間秩序的由來。“回”源于傳統(tǒng)中國建筑的非儀式化空間,用人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體驗賦予看似無序的自然山水以結構性的秩序,從而使自然空間升華為人文化的可把握的自然之精華,這正是江南園林的空間秩序。中國館方案將這兩種模式融為一體,在國家館的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qū)館平坦延伸的空間之間引入了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動。一方面承載著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一方面又要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融合“古”意“新”風的中國館肩負著諸多使命。它能否成為黃浦江畔的又一個標志性建筑?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
編輯本段展示主線
中國館將呈現中國在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來所面對的挑戰(zhàn),它不僅是國家精神和中國理念的集中體現之地,也是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qū)和重要載體。東方之冠
中國國家館將展示主題設定為“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并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4個分項來演繹中國城市發(fā)展實踐的獨特內涵,館內豐富的展示手段,將全面、立體地展示全國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發(fā)展成就,從而讓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
編輯本段設計團隊
“東方之冠”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領銜的團隊設計的。
編輯本段設計理念解讀
中華文化如何體現?
作為世博會主辦國建設的最重要展館之一,中國館以“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為核心展示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夢想。這樣“重量級”的場館,如何體現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館聯(lián)合設計團隊總負責人兼總建筑師何鏡堂院士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中提煉。”目前,這個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中國館,正是以整體大氣的建筑造型整合了豐富多元的中國元素。簡單來說,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qū)館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的空間位置與取向,分別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體———“東方之冠”高聳其間,形成開揚屹立之勢;地區(qū)館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國家館之下,形成渾厚依托之態(tài)。具體來講,國家館居中升起,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制擬斗拱。“匠人營國”中的九經、九緯之道,成為國家館屋頂平臺建筑構架的文化基礎。傳統(tǒng)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層層出挑的構造方式,則成為國家館建筑形態(tài)的文化表達。從浦江對岸遠眺,其氣勢有城郭墻垣之威武;從世博軸上近觀,其形態(tài)如樓臺門第之高聳。若沿江而下,輕舟漸近,則可見國家館以浦東陸家嘴現代建筑為背景,雄踞浦江之濱。而平臥于國家館之下的地區(qū)館,為人們的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臺。它的四面或以臺階步道,或以園林小品與周圍環(huán)境巧妙銜接;建筑外觀上還鐫刻著古代疊篆文字,懸挑在基地最外側的環(huán)廊立面,印出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征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環(huán)廊中為休憩設置的小品表面,則鐫刻中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名稱,象征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qū)間的團結與進取。何鏡堂院士說:“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qū)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qū)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展現了中國文化、東方哲學對理想人居社會環(huán)境的憧憬。”
世博主題如何表達?
但是,作為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它不僅僅肩負著文化表達的功能,還必須有效詮釋出本屆世博會的主題。一個建筑,應該如何表達“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面對2010年已經在中國本土舉行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已經遞交了一份以建筑來表述的“環(huán)境宣言”。在21世紀的今天,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是擺在所有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課題。中國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為此,中國館極度重視在環(huán)境與能源問題方面的探討與貢獻。據介紹,中國館有一套完整的環(huán)境保護與能源節(jié)約策略體系,共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在規(guī)劃和群體整合層面,中國館力爭實現靠近世博軸,使中國館與世博主題館部分設備資源,能夠形成共享與協(xié)調。第二部分,在建筑形體的設計層面,力爭實現單體建筑自身的減排降耗。國家館造型層層出挑,在夏季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地區(qū)館外廊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動式節(jié)能技術為地區(qū)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拔風;地區(qū)館屋頂“中國館園”還將運用生態(tài)農業(yè)景觀等技術措施有效實現隔熱。這些措施將使中國館比國家要求進一步節(jié)能近10%。第三部分,在建筑表皮技術層面,充分考慮環(huán)境能源新技術應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第四部分,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huán)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tǒng),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huán)利用;在地區(qū)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guī)模人工濕地技術,利用人工濕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環(huán)境提供生態(tài)化的景觀。何鏡堂院士希望,這座中國館,能把中國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人居文明給予形象化的表現。
世界眼光如何看待?
一方面要凝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達上海世博會的主題,肩負諸多“使命”的中國館,還有沒有能力關照到國際性的審美?還能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對此,何鏡堂院士自信滿滿。他笑著給記者列出三大理由:首先,中國館為人們之間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空間。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的現代意識,是國際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理念。根據設計,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qū)館平坦延伸的空間之間,能夠自如地引入各種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動。除此之外,始于中國館南面的廣場和公園,拾階而上的平臺,地區(qū)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游廊以及中國館園等,都以舒展懷柔的親切,展現著和諧的人文關懷。其次,中國館對傳統(tǒng)元素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現代轉譯。在這里,中國傳統(tǒng)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膽的革新,傳統(tǒng)的曲線設計被拉直,層層出挑的主體造型顯示了現代工程技術的力度美與結構美。這種簡約化的裝飾線條,自然完成了傳統(tǒng)建筑的當代表達。第三,中國館選擇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國元素。如中國館將大面積地采用大氣、沉穩(wěn)的“故宮紅”,作為建筑物的主色調;地區(qū)館在建筑邊界上引入江南園林的理念,以現代園林空間軟化建筑與城市的關系等。時間會對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驗。我們期待著,黃浦江畔的“東方之冠”盡情展現上海海納百川的情懷,氣宇軒昂地印證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盛況,長久地成為面向世界的一個中國舞臺。
編輯本段中國館“東方之冠”建筑特點
“東方之冠”——中國館
1、建筑結構合理國家館高63米,形成城市雕塑,體現中國館的標志性;地方館高14米,水平展開,形成建筑物穩(wěn)定的基座,構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中國館建筑總體采用不對稱平衡結構,體現和諧、穩(wěn)定之意。 2、建筑功能完善國家館地上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三個層次,33米標高處為國家館門廳和服務區(qū)等,39米標高以上為國家館展廳,以平面展館(1.3萬平方米)為主,輔以坡道和連接踏步,能滿足多種手段展示中華文明的布展需要。省區(qū)市聯(lián)合館地上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2.4萬平方米,凈高10.5米,滿足31個省、區(qū)、市各600平方米展覽面積的需要。除展覽空間外,中國館還配置了入口大廳、多功能廳,及會議室、地下車庫等配套設施。 3、交通組織便捷中國館四面均有出入口。多部自動扶梯、垂直電梯通達國家館展廳及屋頂公共活動平臺。地方館周邊設置貨運通道,四邊開門,便于布展時集中貨流的出入。地方館頂部平臺通過臺階通道與北面貫穿世博園的高架步道相連,便于人流疏散。 4、景觀設計典雅中國館的景觀設計采用中國江南園林風格,建筑周邊營造數個景觀園林。地方館屋頂公共活動平臺采用九宮格和江南園林相結合的景觀設計,上承國家館斗冠頂部九宮格布局,下接景觀園林典雅風韻,使中國館景觀設計更具層次豐富的立體感。地面景觀園林通過南北廣場分別延伸到基地南北面的公共綠地,融入世博園整體景觀之中。 5、中國元素豐富(1)設計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梁柱結構塑造出標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東方之冠,鼎盛中華"(2)地區(qū)館外墻和內部裝飾運用疊篆手法,以地名點綴,體現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景觀設計亦體現中國文化意境。 6、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中國館建筑設計中融入了多種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結合被動式節(jié)能措施,如自遮陽體形、自然通風、采光等,和主動式生態(tài)節(jié)能技術,如太陽能屋面、冰蓄冷技術等,全面提高中國館的環(huán)保意識和科技含量。
【溫馨提示】關于會議室命名及寓意,會議室命名及寓意圖片的介紹,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請以實時信息為準或撥打服務熱線詳詢。青島會議公司提供:青島會議設備,青島會議接送,青島會議住宿,青島會議場地,青島會議模特,青島會議公司策劃,青島會議接待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