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一、會議目標的設定與實現:評估會議效率和質量的首要標準是會議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
二、會議時間的合理性:會議的時間安排是否恰當,是否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討論議題。
三、與會人員的參與度:評估與會人員在會議中的參與狀態,以及他們從會議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
四、會議滿意度:收集與會者對會議的整體滿意程度,并了解他們給出滿意或不滿意的理由。
五、改進建議:會議結束后,是否收到了針對會議流程、內容或形式的改進建議。
六、會議服務評價:包括會議服務的質量、效率以及與會人員的服務水平。
七、會議成本效益:計算會議的實際費用支出,評估會議的成本效益比。
八、后續行動:對于再度召開類似會議時,需要繼續推進或維持的事項進行規劃。
會議效果評價分為三個環節;
1、會議準備:與會人安排是否得當、通知是否及時、會議討論內容是否下發等。
2、會議質量:主題是否偏離、決定是否明確、討論是否充分等。
3、會后落實:紀要是否及時下發、決定事項是否已經落實到人、何時、何種方式反饋執行情況等。
擴展資料:
會議的形式:
1、兩方會議
這種會議活動策劃形式是為僅有兩方的會議設計的。一般適用于共同籌備的活動,或是雙方就彼此之間的關系或利益進行談判,或是利用某種偶然的機會討論業務。
這種會議活動策劃形式是為僅有兩方的會議設計的。一般適用于共同籌備的活動,或是雙方就彼此之間的關系或利益進行談判,或是利用某種偶然的機會討論業務。
2、非正式會議
這種會議通常是由某一個高層人士提出問題,進而由與其關系緊密的另外幾方加入并進行的。召開這種會議的目的往往是“聚在一起研討解決問題的辦法”。
3、集思廣益會議
這種會議是臨時的、非正式會議的發展,其目的是要產生創造性、改革性的思想。所以,與會人員就不能僅僅限于臨時的非正式會議中彼此關系緊密的參與方,而是要擴大范圍,加入一些思維靈活、視野寬廣或經驗豐富的參與者,靈感的產生需要與他人的交往并得到反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會議
會議評估是對會議從籌備到會議總結全過程的評估,因為會議的任何一個環節,都關乎到會議的成功與否。以下我們分三個階段探討會議效果的評估因素。
1.會前效果評估
對會前籌備情況的評估,應考慮以下因素:
(1)會議目標是否明確;
(2)會議議題的數量是否得當(太多或太少);
(3)會議議程是否合理、完備;
(4)每一項議題的時間分配是否準確、合理;
(5)與會者人選、與會者人數是否得當;
(6)會議時間、地點是否得當;
(7)會場指引標志是否明確;
(8)開會的通知時間是否得當;
(9)開會通知的內容是否周詳;
(10)會議場地選擇是否得當;
(11)會議設備是否完備;
(12)與會者是否做了充分準備;
(13)與會者的會前情緒如何;
(14)會議的住宿、餐飲是否安排妥當。
2.會中效果評估
對會議進行中各環節的評估,應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會議接待工作如何;
(2)會議是否準時開始;
(3)會議人員是否準時到會;
(4)是否有會議秘書在做記錄;
(5)會場自然環境如何,是否存在外界干擾;
(6)會場人文環境如何,與會者之間是否有交頭接耳現象;
(7)主持人是否緊扣議題進行主持(是否離題);
(8)會議是否由少數人壟斷;
(9)與會者發言及討論是否緊扣議題(是否離題);
(10)與會者是否能表明真正的感受或意見;
(11)與會者之間是否有爭論不休的現象;
(12)與會者是否與會議主席有爭論,情況如何;
(13)視聽設備是否正常(是否發生故障);
(14)與會者是否熱心于會議;
(15)會場氣氛是否熱烈;
(16)會議決策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有偏頗之處);
(17)會議議程是否按預定時間完成(會議是否按預定時間結束);
(18)主持人是否總結會議的成果;
(19)會議的歡迎宴會、歡送宴會是否得當;
(20)參觀、訪問、游覽活動安排的合適性、安全性如何;
(21)其他因素。
3.會后效果評估
會議議程結束后,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做得如何,也需要評估。會后效果評估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1)會議記錄是否整理好;
(2)是否印發會議紀要和會議簡報;
(3)會議決議是否落實;
(4)是否對與會者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
(5)對會議的成敗得失是否進行總結;
(6)已完成任務的會議委員會或會議工作小組是否解散;
(7)其他因素。
【溫馨提示】關于組織會議的效果評估,組織會議的效果評估方法的介紹,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請以實時信息為準或撥打服務熱線詳詢。青島會議公司提供:青島會議設備,青島會議接送,青島會議住宿,青島會議場地,青島會議模特,青島會議公司策劃,青島會議接待服務等。